close

  2014年度的諾貝爾獎項正在一一頒出,這裡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所有的諾獎得主,無一不是將表情調整到“震驚模式”,有的在機場意外收到祝賀電話,有的是走出實驗室後方纔得知,不管怎麼說吧,個個都流露出一副“中了頭彩”的驚喜。其實,對他們而言,獲獎真是意料之外嗎?對中國而言,兩手空空真是運氣不佳嗎?
  對此,網絡上的一些說法早已和有些專家的說法不謀而合:諾獎的發放有地域平衡性問題、有評選標準的“西化選擇”、有國內科研不宜以諾獎衡量……當然不能說這些說法就沒有道理,但是,在科學領域,尤其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前沿深探,早已滲透進國際化的語境了,既然已經接受了ISI的學術指標,為什麼在承認諾獎“百年老店”的權威上卻顧慮重重?
  對於獲獎者的“震驚”,一般可以視作一種謙虛,因為看看他們的獲獎理由,就知道,其成果在獲獎之前就已奠定了學界地位,對此,他們不會心裡沒數,自己學術價值幾斤幾兩,恐怕早已瞭然於胸。這說明,你的就是你的,好的就是好的,學術比拼靠的是實打實的乾貨。中國諾獎年年“一聲嘆息”,實在不要太過於埋怨西方式“傲慢與偏見”,除非你能說出國內同一領域的研究與西方獲獎者相比,確實技高一籌。
  中國的大學和公立科研機構遲遲拿不出被公認的等同於諾獎分量的東西,有很多原因,其中提到最多的就是學界的浮躁氣息,對於這一氛圍的最精準描述,莫過於錢理群“精緻的利己主義”之說了。中國的科研人員在乾什麼?他們不是不務正業,不是在睡大覺,他們也在忙,也在忙著出成果,但他們的問題恰恰就出在“成果焦慮”上——
  看看吧,哪家高校不是把論文數量和級別、經費、待遇捆綁搭售?哪個研究機構不是行政性管制損毀科研規律,對學術生長造成碾壓?這些短視和功利的危害日漸明顯。新華社昨天發表文章對日本的科研環境作了描述:東京大學迄今有7人獲諾貝爾獎……這些成績,與研究人員專心做學問而不是熱衷當官,沒有將學府辦成“學衙”有很大關係……多所日本名牌大學建築都很朴素甚至簡陋。可以說,日本的大學重視的不是“大樓”而是“大師”,而能夠出大師,與保持“學問第一”的氛圍密不可分。
  行政剛性造成的“成果焦慮”,還進一步延伸到科研人員的“出國熱”上。顯而易見,這幾年的諾獎沒有幾個不是“哥兒幾個分果果”,而且還是跨國合作。而國內的出國游學,又有幾個不是“鍍金”而歸?又有幾個有著深度的國際參與?“註水”的學術動機最終還導致了學術腐敗,除了論文抄襲,成果造假,再就是愈演愈烈的經費侵占了。《半月談》日前報道,由於幾乎無報銷監管,所以現在有的高校科研經費已變成個人“提款機”。
  此次諾獎,還讓四名屢屢被提名的華裔科學家也再度落選,更是引來一連串的“心有不甘”,其實,這樣的想法倒也不必。中國的科技進步,當然不是用來“打雞血”的,沒必要負擔重現“四大發明”輝煌的使命,但中國的科學研究一日不與諾獎牽手,“錢學森之問”的歸因就永遠懸在心頭。我們對諾獎較真,不是為了爭獎項一時之短長,不是為了給誰爭口氣,要知道,諾獎“花落誰家”的年度佈局累加起來,其實更是一個科技創新環境、體制與水準的試金石,這才是我們應該更在意的。2009年的兩會上,時任科技部長萬鋼說“我相信諾貝爾獎會來的”,五年過去了,“年年諾獎,年年跑空”的局面仍在持續。獲獎可以不著急,但是解除痼疾不容淡定。
  文/肖明君
  
  (辣味時評,一掃就行!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註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同時官方微信平臺將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  (原標題:諾獎著急,根子恰在“成果焦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ygqv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